3)第六十八章 历史时刻_燃烧的海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该用的地方。

  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用,谁也不知道,可是谁都知道,没有第二种选择了。

  二零三六年一月一日,在各国提前交付第一批零备件之后,平流层飞机组装厂的生产线正式启动。

  两天后,第一批核弹头在北极冰盖下引爆。

  根据科学家提出的理论,分批次引爆核弹头,能够最有效的防止冰盖冻结,减缓冰盖的扩张速度。如果集中引爆核弹头,最多只能消融一些冰盖,对阻止冰盖迅猛扩张没有多大帮助。因为冰盖也会反射阳光,而且反射效率比微尘高得多,所以阻止冰盖扩张,才能最有效的阻止气温迅速降低。

  也就是说,核弹头的作用不但是释放热量,还能炸碎冰盖,让北冰洋吸收更多的阳光。

  一月十日,第一批平流层飞机下线。

  虽然时间万分紧迫,但是牧浩洋还是按照计划安排了试飞。因为是无人驾驶飞机,所以试飞工作相对简单,主要就是看能否上升到平流层,以及携带的静电吸附装置能否达到设计的工作指标。

  试飞结果非常理想。

  在一天之内,参加试飞的十架平流层飞机吸附的微尘都超过了三百吨,而且由巴西研制的高压压缩装置工作正常,由微尘压缩产生的“石球”都按照预定程序,投掷到了分布在北半球的回收地点上。

  为了确保微尘不再进入大气层,大部分回收地点都在海面上,也有一些是内陆湖泊。

  比如世界上最深的贝加尔湖。

  如果回收工作顺利进行,仅需要半年,贝加尔湖就会被“石球”填满。为此,俄罗斯专门挖掘了三条运河,把贝加尔湖的水通过尼塞河与勒拿河引入北冰洋,以及通过阿穆尔河引入太平洋。

  在做这项工程的时候,俄罗斯还转移五千多头贝加尔海豹。

  要知道,贝加尔海豹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湖里的海豹,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,属于非常宝贵的物种。

  一月十四日,清理工作全面开始。

  当天,一百二十架代号“天使”的平流层飞机陆续升空。

 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,每个小时都有二十多架“天使”从组装厂旁边,由中国陆战队专门开辟的机场升空。

  这些飞机全部由电动螺旋桨驱动,在对流层内,由蓄电池提供电能,上升到对流层之后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。因为巡航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,在白天向西飞行、夜间向东飞行,所以在夜间飞行时间在六个小时左右,而飞机上的蓄电池能够提供持续飞行八个小时所需的电能。也就是说,“天使”不用返回地面充电,只要不出机械故障,能够一直在平流层内飞行。

  当然,这只是理想情况。

  因为静电吸附装置需要消耗电能、压缩系统也要消耗电能,加上飞机上的各个系统都有维护周期,所以平均三天左右,“天使”就得返回组装基地,进行四个小时左右的维护,然后再次升空。

  为了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得到这些飞机,“天使”上有一套自毁装置。

  除了在组装基地附近,即接收到了特别的信号之外,在任何地点,只要飞行高度低于一万八千米,“天使”就会自毁。

  显然,世界各国在努力自救的时候,也在提防着其他国家。

  也正是如此,牧浩洋不得不承认,人类文明没有因为这次灾难而得到提升,至少没有因此而为大一统努力。

  灾难绝对不是促成人类联合的主要动力。

  只有切实的利益,或者说更加美好的未来,才是人类全面联合的基础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