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八十八章 科技大爆发_燃烧的海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个人,就是中国籍美国科学家斯蒂文-罗素,而他还有两个特殊身份,即陆雯唯一的宇宙社会学学生,以及陆雯的孙女婿。

  罗素的父母是环保工作者,大战爆发的时候,他才七岁,跟随父母旅居新西兰。大战期间,罗素跟随父母去了十多个国家,在大战结束的时候来到中国,并且定居下来,在成年后加入中国国籍。在大学的时候,罗素学的是社会学,毕业后加入陆雯的科研机构,专门跟随陆雯从事宇宙社会学的研究工作,并且在二零七四年与陆雯最小的孙女结婚,成为了陆雯的孙女婿。

  陆雯去世后,罗素担负起了宇宙社会学的研究工作。

  二零八二年,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:科技大爆发论。

  事实上,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,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,出现了好几次科技大爆发,最近的一次就在二十世纪初,所产生的结果是把人类带入了核能、电子、信息化与基因生物工程学时代。在二十世纪一零年代之后的一百年里,人类所取得的科研成果、以及由科技带动的生产力大发展,超过了人类文明在此之前一万年的总和,把人类文明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上。

  只是,对于科技大爆发的定性解释,还是罗素提出来的。

  按照罗素提出的观点,人类的科技水平,有一个较为简单的衡量标准,即利用外界能量的水平。工业化时代之前,人类能够利用的是人力与畜力,即从事生产的主要能量主要就来自人力与畜力。工业化时代,人类开始利用化学能,并且让化学能成为了从事生产与生活的主要能源。核能时代,人类掌握了原子能,并且开始用原子能从事各类活动,其能源利用效率比化学能高得多。

  当时,罗素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,即人类的科技大爆发,总会发生在某一种全新的能源形式出现之后的一百年间,在此期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,将超过过去历史的总和。

  只是,这种大爆发,总发生在对原有能源利用方式达到极限之后。

  在解释二十一世纪中期出现的科技大爆发时,罗素给出了一个理由,这次科技大爆发完全是一些偶然因素的结果。

  按照罗素的理论,这次科技大爆发,原本应该在两百年、甚至三百年后出现,因为要到两百年之后,人类对核能的利用才能达到极限,从而开始寻找更加高效的能源,也就是所谓的空间能。

  如果没有偶然因素,科技大爆炸绝对不会在二十一世纪中期出现。

  毫无疑问,这个观点非常新颖,也非常具有说服力。

  事实上,中国确实是首先在可控聚变核能领域取得突破,使得人类对核能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。这一点,很像工业时代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过渡,即裂变核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