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七六章 可以学三星但绝不能搞财团_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中,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。

  工研院在成立之后,很快就把半导体列为了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,随后他们从灯塔的RcA获得了7.5微米cmoS技术。

  早在1976年,对岸派出40冉RcA工厂接受培训,用一年左右的时间,学习半导体领域的工艺节点。1977年,工研院在电子研究所下,设立型3英寸晶圆示范工厂。这是对岸半导体产业的真正开端。

  一直生活在对岸的曹兴诚,此时刚刚达到而立之年,就是这批到RcA学习的群体中的一员。

  1976年至1980年间,工研院斥资1.2亿美元从灯塔引进不少的Ic设计和制造技术。

  1979年底,工研院开始对这些引进的半导体技术、资产进行整合,最终成为联华电子(Umc),简称联电。

  联电从筹备到真正成立独立运行,用了三年的时间,期间不但将工研院的那个示范工厂划入了联电,而且帮助联电将制程从从7.5微米升级到3.5微米,还将工厂的晶圆尺寸扩大到6英寸。

  同时工研院还投资数百万美元,帮助联电引进用于Ic设计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和设计工具。

  向联电转让了很多Ic设计知识产权,包括电话、玩具、计时器、计算器和手表了几个应用领域。

  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后,联电就直接成为对岸首屈一指的垂直整合电子制造商。可以是一家综合设计公司。

  联电的基础资源,全部出自工研院,其实是具有了很明显的官方资本背景。为了增加联电的资金实力,在这个筹建期间,联电又引入了不少对岸大公司的资本投资。

  联电也是对岸首批,申请并获得新竹科学园区空间的公司之一。而新竹最终成为对岸,许多先进微电子公司的所在地,也于联电的产业引领作用关系极大。

  联电的成立过程,其实并不是什么市场发展的产物,而是对岸产业政策主导的成果。而正是联电的成功设立,才为对岸的半导体产业躺出晾路,奠定了基础。

  联电的诞生过程,与内地的907、908、909工程,其实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。

  内地的几次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尝试,其实很大程度上,借鉴了联电的模版。只不过,从结果上看,内地的这些尝试,远没有达到联电的效果。

  对岸是一个型经济体,只需要一两个巨大的产业,就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,因此对岸可以将所有的资源,都集中在半导体领域。

  但内地不行,内地在半导体上能够投入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。而且这些本就有限的资源,还需要照顾各区域的发展平衡。

  同时,联电建立的时候,正是以灯塔与霓虹的半导体产业争夺为背景,联电在引进先进技术放面,是受到疗塔的照顾和扶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